【扁平足,對健康的影響】

扁平足,對健康的影響

扁平足在亞洲人當中發生的機率非常高,除了一些種族遺傳的關係之外,相信和東方人比較不在乎足部的健康也有關。

「扁平足」,顧名思義,就是足弓塌陷使得足底應該有的弧線坍塌下來,醫學上也稱做後足內旋的情形 (pronation)。因為原本應有的弧度不夠,造成受力上的失衡,足底原先應有的「避震系統」也無法有效的發揮功能。

足弓的結構主要分成三個部分,分別是內側縱弓、外側縱弓和橫弓。兒童在發育時期,三個部分的足弓全部都真正完整的形成要到大約十歲左右,所以也造成很多孩子在六歲之前的步態和成年人不太一樣。簡單的歸類,一般幼兒從開始學走路到四歲左右,走路的樣子會偏外八,從四歲到六歲左右,會有內八的傾向,六歲之後,腿型則應該兩邊對稱,走路也不會有外八的現象。直到十歲之後,足弓就完整形成,受力也應該達到正確平衡。

目前在許多已開發國家,很多孩子穿鞋子的時間過早,甚至在還會走路之前,父母親就已準備好了很多可愛的小鞋子,而學習走路的過程中,孩子卻可能因為鞋子的品質不夠好,或是穿鞋子的時間過長,而抑制了足弓的完整發展。

就有研究報告指出,歐美國家孩童罹患扁平足的比例比印度還來得高很多,而鄉村長大的孩子扁平足的機率又比城市長大的孩子又來的高,所以國外的學者會鼓勵學齡前的孩童在家裡盡量赤腳走路,以利足弓的健全發展。當你發現家裡的寶貝走路「怪怪的」時候,最好能夠特別留意,如果會經常性的絆倒、瘀青、甚至跌倒,最好能夠請專家評估看看。

通常小朋友在學習走路的時候,無論是站著或走路時,兩隻腳的距離都會比較寬,膝蓋會稍微彎曲,腰椎的弧度會很明顯,這是因為小朋友的腹部肌肉還不夠有力,為了保持身體的平衡,身體會產生的自然姿勢。小朋友因為發育成長的過程中,看起來足弓都不夠高,那是因為內側縱弓的還沒發育完成以及腳底的皮下脂肪較旺盛而產生的現象,所以在觀察小朋友的時候,只針對他的足弓作判斷會不太準確,應該從走路的姿勢上來做評估,如果內外八字的情形如果看起來很嚴重,超出一般正常的範圍,家長就應該特別留意,或請脊骨神經醫師進行更仔細的檢查。

小朋友會有這些姿勢,原則上來說都是在成長的一部分,可是如果發生在大人身上,就不能稱他為正常了!像上述提到的,站立、走路的兩腳距離過寬、膝蓋略為彎曲、腰椎弧度很明顯,都與腹部肌肉和平衡有關係,經常在小腹過大的中年男子身上看到,對於腰椎、足弓和骨盆都會帶來傷害,如果有意識到這樣的體態變化,最好能夠盡早改變體態,避免造成更多不必要的身體負擔。

 

友善列印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