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纖維肌痛症
最近常跟朋友討論到有關纖維肌痛症的問題,有個朋友因為她從30多歲起就飽受全身性大大小小疼痛所苦,到現在將近20個年頭了,她遍訪各大醫院診所,有的醫生甚至認為她是”英英美代子”,因為太空閒了,胡思亂想才會自覺有那麼多病痛,一直到一年多前在搭配保健食品,勤作瑜珈與脊椎調整下,她全身疼痛的症狀才大有改善,其實她主訴的所有症狀,很多並不符合生理病理或骨骼肌肉的邏輯,但她確實深受腰痛,肩頸痠痛,手痛,手麻等症狀,其實這些症狀就是纖維肌痛症的表現。因為纖維肌痛症的症狀與其他疾病有相似之處,所以患者常常需要看過很多醫生後,才能獲得正確的診斷。
纖維肌痛症(Fibromyalgia),從字面的意思解析,就是結締組織與肌肉的疼痛。它是慢性、廣泛性肌肉、筋腱、關節及其他結締組織的疼痛與僵硬,伴隨疲倦,睡眠障礙,頭痛,憂鬱,焦慮等情緒上的症狀,但疼痛區域並無發炎反應,且纖維肌痛症不會對肌肉骨骼造成傷害或使其變形,也不影響內臟功能。纖維肌痛症是藉由影響我們頭腦處理疼痛訊號的方式,進而放大患者所感受的疼痛感。
病因:
纖維肌痛症的產生,常發生於創傷,手術,感染或極大精神壓力之後,但在某些情形下,症狀是逐漸產生與累積的,並無任何觸發原因。而女性產生纖維肌痛症的比例又明顯的比男性高很多,這可能與女性荷爾蒙有關。
目前纖維肌痛症產生的原因,醫學界仍不是很了解,但可能由下列因素所導致:
1.家族遺傳,家族史;
2.感染:有些疾病容易引發纖維肌痛症的產生,如風濕疾病,或紅斑性狼瘡;
3.生理或心理上的創傷: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與纖維肌痛症有一定連繫關係。
為何會痛呢?
目前大多數學者認為患有纖維肌痛症的人,其對疼痛的耐受度較低,因為他們頭腦對疼痛訊號的敏感度特別高。學者們相信,反覆的神經刺激,造成纖維肌痛症患者的腦部有所改變,此改變包括腦中的某個負責傳導疼痛的化學成分,異常升高。而且,頭腦內的疼痛接受器產生了對疼痛的記憶,進而對疼痛更敏感,對疼痛有過度的反應。
症狀:
纖維肌痛症,最主要的症狀就是「痛」,其疼痛程度可以是輕微至極痛,痛感可是深層疼痛,灼熱痛或抽痛,雖說關節沒有受影響,但是患者可能感覺疼痛是來自關節。其疼痛點通常分布在肩頸,後背,臀部,小腿前方,手肘,膝蓋等區域,並從上述區域傳導致他處,且常伴隨有疲勞,頭痛,顳顎關節疼痛,手腳麻,記憶力減退,專注力下降,睡眠障礙,腸躁症,躁鬱症等。
現象與測試:
目前仍無檢測方式可以判斷患者是否有纖維肌痛症。
如果臨床上患者有下列兩個現象,我們就要考慮該患者是否有纖維肌痛症:
1. 廣泛性疼痛超過三個月;
2.在排除其他病理因素導致疼痛的前提下,如在纖維肌痛症的18個疼痛區塊內,最少要有11個區塊有疼痛反應。疼痛區塊包括: 上肢(手肘),臀部,胸部,膝蓋,下腰部,頸部,胸廓,肩膀,大腿等。
此症患者血液與尿液檢察通常是正常的。
治療
而治療上也分兩種:
1.藥物:止痛藥,抗憂鬱藥,肌肉鬆弛劑,安眠藥等;
2.自我照顧:
- 觀察自己每日的活動型態:很多纖維肌痛症患者都反應他們每天作的某些活動會讓疼痛更嚴重,這些活動通常包括反覆使用某些肌肉群,或讓肌肉長期處於緊張狀態,比如:反覆使用滑鼠的手腕,或是長期使用電腦使肩頸肌肉處於長期緊張狀態,所以仔細發現並減少或避免生活中有哪些會讓疼痛更嚴重的活動是非常重要的。建議應該每20-30分鐘,起身放鬆一下,不要長期持續某個動作而不休息。
- 學習對於壓力的應變管理:研究出一套自己避免或抗壓的方法,允許自己每天都有ㄧ段時間可以放鬆,不用突然大幅度改變自己的作息。突然把工作辭了,或是停止原本的所有活動,反而比繼續保持平常工作或活動的人恢復得更慢。
- .獲得充足睡眠:規劃自己定時起床,定時睡覺的時間表。
- 定期運動:一開始時,運動也許會增加您的疼痛,但是逐漸與規律地運動,可以幫助緩解疼痛症狀。走路,游泳,騎腳踏車,水中有氧運動等都很恰當,而伸展與放鬆運動,以及保持良好的姿勢,也可以協助改善症狀。
- 維持健康生活方式:吃健康食物,控制咖啡因的攝取量,瑜珈,靜坐,太極也可以幫助緩解症狀。
- 有些患者反應針灸治療,調整脊椎,按摩等也都能對關節、肌肉疼痛有幫助。
預測
纖維肌痛症是慢性的,有時症狀可以改善,但也有些人的症狀可以長達幾個月甚至數年。
預防方法
目前尚無。
雖然醫界對纖維肌痛症仍在持續研究中,且目前對纖維肌痛症尚無預防方法,但有充分的資料顯示,針對每個人量身訂做的醫療方案與溫和運動有助於緩解緩解纖維肌痛症的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