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比氣象台還準,換季疼痛怎麼辦?】
身體比氣象台還準,換季疼痛怎麼辦?
最近天氣忽冷忽熱,每到了換季的時候,總是有許多婆婆媽媽叔叔伯伯會覺得:「我的膝蓋比氣象台還準,要變天了,膝蓋就開始痛了!」
其實不只膝蓋,頭痛、背痛、腰痛、髖關節痛,甚至指頭痛,都可能會和「變天」有關,東方人的觀念,會把這個和「風濕」聯想在一起,而用西方科學的觀點來看,原來關節痛是和「大氣壓力」還有「氣溫」有關。
大氣壓力:
天氣影響到疼痛最直接的連結就是「氣壓」,所以通常我們說變天,是指說突然下雨、變冷、颱風,也就是所謂「低氣壓」的時候,疼痛會比較明顯;當天氣轉好,氣壓慢慢回升之後,疼痛也就逐漸減緩。
原因呢,是因為我們身體的關節,其實是一個個的腔體,所以也被稱作為「關節腔」。所有的腔體,都會有固定的壓力在裡面,通常身體也會自行調節。不過,當關節腔本身已經有些退化或是發炎現象存在時,會讓這些關節腔經常性地處在相對高壓的狀態下,這個時候的高壓,不見得會產生疼痛,可能會是間歇性的疼痛。可是,當外面的氣壓驟降,「擠壓」到原本已經比較高壓的關節時,就會產生疼痛感。此外,原本就已經有點問題的關節腔,周遭的神經組織會比較敏感,對於疼痛的感受也會更敏銳。因此,在天氣變成低氣壓時,也許還沒開始刮風下雨,但是只要氣壓開始變化時,關節也就開始哀嚎了!!
氣溫:
除了氣壓之外,氣溫也是一個疼痛因子。相信大家都有過這樣的經驗,天氣變冷的時候,肌肉全部縮在一起,甚至起雞皮疙瘩! 這是因為,身體的自我防禦功能,在寒冷的時候,會啟動自身的保護機制,讓肌肉收縮來提升體溫,起雞皮疙瘩和發抖,都是身體提高體溫的機制表現,而在這個過程中,肌肉會不自主的收縮用力。好,那當溫度變低,肌肉收縮時,身體會變得僵硬緊繃,原本已經夠緊繃的肌肉變得更緊,自然會產生疼痛的感覺。這也是為什麼,天氣冷的時候比較容易「落枕」和「閃到腰」,當肌肉的協調性被天氣影響的時候,自然會比較容易受傷!
無論是氣壓或是氣溫造成的疼痛,都可以透過「熱敷」來改善。有些人可能會懷疑: 發炎不是要用冰敷,怎麼會用熱敷呢?
當關節或是肌肉疼痛時,對關節來說,給予適當的溫度,可以增加血液和關節液的循環,讓關節可以得到潤滑和身體的資源;而對肌肉來說,熱的溫度則是可以讓肌肉束放鬆,減少不必要的收縮緊繃。所以,當天氣變化,造成骨骼關節肌肉疼痛時,熱敷,就是一個很簡易的居家處理方式。
熱敷時,如果是敷在四肢上,可以一整圈的將熱敷袋包覆住關節 (膝蓋、肩膀、腳踝等),效果會比較好。時間的話大概一次10-15分鐘即可,一天可以做三到五次都沒有關係。溫度在自己可以接受的範圍,也可以用泡熱水、泡澡的方式,總之,就是給予身體一些溫暖的溫度,就可以舒緩這一類的不舒服。
當然,如果疼痛真的難以忍受,那平時就應該做好身體的保健工作,不要等到天氣變化時才關心自己的健康喔!!
延伸閱讀:
2018/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