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跟痛!原來是足底筋膜炎】

腳跟痛!原來是足底筋膜炎

腳底的功能性病變,幾乎都是因為和受力失衡有關係,當然也包括很普遍的「足底筋膜炎」。

通常足底筋膜炎發生在女性身上的比例較高,大約是男性的兩倍左右,體重較重、工作需要大量步行或站立的人也很容易發生。一般來講,初期的疼痛都不會太劇烈,也很容易讓人忽略。當這樣的疼痛開始出現之後,如果在三個月內沒有好好治療,之後的恢復的速度就會比較緩慢了!「足底筋膜炎」最典型的症狀,就是在早上起床踏下去的第一步,在腳後跟處有明顯的疼痛,走一走之後會比較舒緩,而之後在一段時間足部沒有受力 (例如:坐著或躺著),再度讓足部受力時,疼痛又會再度出現。疼痛的位置多半在足跟內側,也就是足底筋膜連結骨骼的地方。

除了外在因素之外,足部本身的條件也非常重要。在我看過的案例當中,幾乎沒有「正常」的足弓卻形成「足底筋膜炎」的情況,所有的足弓,不是扁平足就是高弓足,美國的骨科協會 (American Academy of Orthopedics Surgeons) 也表示,足弓過低或過高都是造成足底筋膜炎的危險因子。原因其實很簡單,當我們的腳在長時間不當受力的情形下,腳底的筋膜,也就是我們的「天然避震器」被拉到彈性疲乏的時候,就會造成足底筋膜的疼痛及發炎。也就因為這樣,如果沒有改變受力方式,再復發的機率就會很高。

通常足底肌膜炎不會雙腳同時發生,多半都是一隻腳先開始,如果遲遲不去理會他,另外一隻腳也會開始。這個道理也很簡單,就是我們的身體在長時間不當受力的情形下,已經有左右失衡的情形了,只是沒有實際的「症狀」而已,而當一邊開始有足底筋膜發炎的現象,你會不自覺的盡量避免那隻腳的受力,而多去使用另外本來不痛的那隻腳,不用多久,另外一隻腳自然也會因為過度受力而發炎。

從脊骨神經醫學的角度來看,足底筋膜炎最大的危險因子,就是扁平足或高弓足。當足弓不足或過高時,甚至會影響到身體其他部位的受力而造成更多健康的傷害。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因「足底筋膜炎」的關係,造成小腿後側的肌肉過度肥厚,而產生所謂的「蘿蔔腿」!如果已經出現腳後跟的疼痛,可以用適度的冰敷來減緩足底發炎的現象,搭配腿部的伸展以及適合的鞋墊,盡早在發生疼痛的三個月內減緩疼痛,就不會因疼痛而影響到生活品質。

 

延伸閱讀:

 

友善列印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