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化性關節炎 (Osteoarthritis)】

退化性關節炎 (Osteoarthritis)

退化性關節炎是關節炎當中最常見的型態,形成的原因和生活習慣有非常密切的關係。

我們身體的關節,都有軟骨在骨頭和骨頭當中做間隔,用來承受重量和減少關節的壓力,類似像是車子的避震器的作用。從出生開始這些軟骨就開始在做承受重量的工作,直到青壯年,軟骨長成的厚度已經足夠讓身體可以正常活動,不會產生任何的不適。可是如果身體的姿勢不正確、缺乏運動或是過於肥胖,關節在承受重量的機制上,無法平均分攤,時間久了,關節當中的軟骨會變得比較薄,使得關節的空間變得狹窄,而關節還是必須繼續的做一樣的工作,就會在骨頭關節面的邊緣形成骨質增生的現象來協助關節承受重量,也就是俗稱的「骨刺」。

骨刺多半只會在需要承受重量的關節處出現,例如頸椎、腰椎、臗關節、膝蓋、足後跟、手指等處,相對的,胸椎因為有肋骨協助受力,骨刺的發生機率就減少很多,手肘、肩膀、腳趾這些關節,在受力模式上也不需要長時間承受重量,一般來說也比較不會產生骨刺。

骨骼關節要「退化」,是需要時間來醞釀的。拿頸椎和腰椎的骨刺來說,初期在X-光片上,只會先看到關節的位置改變,原來應有的弧度變直,漸漸的才會出現空間變窄,形成骨刺的現象。一般來說,愈是需要承受重量的位置,愈容易出現退化現象,這也是為什麼,頸椎的第五節到第六節、第六節到第七節,以及腰椎的第四節到第五節、腰椎第五節到薦椎第一節,是最容易退化的位置,都是和過度的受力有密切的關聯。

骨刺形成所需要的時間是很久的,這也是為什麼通常退化性關節炎會主要好發於中老年人身上。不過近年來,有許多年紀輕輕的上班族,也開始出現關節退化的跡象,尤其是長期需要低頭、抬頭的工作,或是長時間久坐、久站的工作,也會因為姿勢不良的關係,承受重量的機制被破壞,很容易讓退化的問題提早出現。

除了姿勢不良以外,體重過重、運動量不足,也是導致關節容易退化的主因。我們的關節在承受重量的面積其實很小,當體重過重的時候,更多的重量往下壓,自然會造成關節更大的負擔。而運動量不足的人,通常肌肉的力量也跟著不夠,關節在活動範圍上會因此受到限制,原本可以藉由肌力協助施力和受力的機制,也因為這樣而跟著被改變。當關節的活動度不夠,加上受力失衡,很容易就衍伸出退化的問題。

退化性關節炎最常見的症狀,就是僵硬、疼痛,嚴重的甚至會出現腫脹、發麻等等現象。多數人在初期的症狀,會在早晨起床的時候特別明顯,每天起床都需要先動一動「暖機」一下,身體的僵硬就會解除。不過,也是因為退化初期的不適感,可以藉由活動、伸展而舒緩下來,問題很容易被忽略而延誤就診。

※改善方法※

1.多活動: 無論是哪一種關節炎,要改善關節發炎的情況,一個重要的關鍵就是要「動」。也許許多人會好奇覺得說,關節已經在痛了,該怎麼動呢? 不是應該多休息嗎? 其實,就是因為已經在疼痛當中了,如果再不多活動鍛鍊肌肉,肌肉會變得更加無力虛弱,就會造成更多的關節傷害,疼痛感也變得更劇烈。如果不小心掉進這個惡性循環,就會很難克服疼痛這個噩夢。我會建議,在不會感到疼痛的範圍裡,最好還是讓身體能夠多活動。對於已經有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來說,不同的嚴重程度可以有不同的作法。初期到中期的患者,可以盡量多去走路,至少一週三到五次,每次三十分鐘的運動量。如果擔心走路對膝蓋有負擔,可以放慢速度,穿上適合的運動鞋,或是在鞋子當中使用矯正型的鞋墊。過去的學術研究中都發現,走路對於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通常在疼痛指數上都有緩解的效果,如果發現自己走路時不會感到疼痛,可以再慢慢把速度加快。

對於疼痛感比較嚴重的人來說,如果走路會帶來更多的不適感,或是覺得自己根本走不動,可以嘗試在「水中走路」。這類型的「水療法」,不是要求你去游泳,而是在水中做肢體的活動。水中的阻力,對於在活動中的關節,可以有一層保護的作用,而也因為有阻力,所以可以同時鍛鍊肌肉的力量,對於訓練肌肉的柔軟度、關節的活動度,也有相當程度的幫助。

2.熱敷: 平時在家,如果想要減緩疼痛,也用熱敷的方式來改善。熱敷的方式,可以將熱敷袋放置在疼痛、僵硬的部位,一天三次,一次十到十五分鐘左右的時間,雖然無法根治退化的關節,不過對於暫時減緩疼痛,有很好的效果。如果不想用熱敷,也可以泡澡,或是沖熱水澡來舒緩緊繃的肌肉,也是不錯的方法。

3.矯正型鞋墊: 在腰椎以下所形成的關節退化,例如腰椎關節、臗關節、膝蓋、足底等部位,可以藉由矯正型的鞋墊來平衡受力的模式。關節退化的主因之一,就是受力失衡,矯正型的鞋墊的功能,就是用來協助患者在行走、站立時,維持身體受力應有的平衡機制,當重量可以更平均、更有效率的被分佈在各個關節時,關節退化的速度可以控制下來,疼痛也可以慢慢的減緩。

4.營養補充: 有研究發現,許多患有退化性關節炎的人,維他命C是相對比較不足的,當刻意讓患者補充大量的維他命C時,關節退化的速度可以減緩一半以上。大家都知道,維他命C有許多重要的功效,包括增強免疫力、抗氧化、美白、讓皮膚有彈性等等,其實維他命C還是軟骨組成的重要元素,讓身體的膠質和蛋白聚糖(proteoglycan)可以更緊密紮實的建構起來,而因為它也同時有抗氧化的效果,可以去除掉身體的自由基,減少自由基對於身體和關節的破壞。雖然退化性關節炎的疼痛感主要來自於被磨損的軟骨,但是因為身體所得到的訊息還是「關節受傷了」,一樣會啟動免疫反應,所以可以增強免疫力的維他命C,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對於已經有退化性關節炎的人來說,維他命C一天可以補充到120毫克以上,也就是一天所需兩倍以上的劑量。如果想要從食物當中攝取維他命C,芒果、柳橙、奇異果、花椰菜、高麗菜等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營養素,則是Beta胡蘿蔔素,是一種很有效的抗氧化劑。雖然Beta胡蘿蔔素對於軟骨或是骨骼的作用上沒有直接的對應關係,但是研究上有發現,每天攝取9000IU以上的患者,在關節退化的速度上有顯著的正面幫助。特別提醒的是,Beta胡蘿蔔素需要和其他的營養素一起攝取,才可以被身體充分的吸收利用,如果單一的用補充品的方式服用,反而會造成身體的負擔帶來傷害,所以最佳的補充方式,是從飲食當中獲得。Beta胡蘿蔔素存在於非常多種類的蔬菜水果當中,所以每天多吃不同顏色的蔬果,就可以補足一天需要的劑量。 

5.補充葡萄糖胺: 葡萄糖胺是大家很耳熟能詳的營養素,用來「顧關節」的。葡萄糖胺是軟骨當中很重要的成分之一,尤其是軟骨中組成蛋白聚糖的大功臣,葡萄糖胺在四十五歲之前,會自然的從每天所攝取的營養當中,有效率的完成所需的機轉,成為身體可以使用的分子提供到各個關節,而四十五歲之後,如果身體長期的姿勢不良,關節受力失衡,使得關節軟骨磨損的速度來不及補足的速度,就可能讓身體的葡萄糖胺不足,破壞軟骨的再生功能,退化的情況就會相對加速惡化。

不過,葡萄糖胺畢竟不是藥品,只能夠算是營養補充品的一種,所以並沒有辦法像止痛藥一樣吃了就好。通常都需要至少三個月以上的時間,讓身體慢慢吸收代謝,再提供到關節處做養份的利用,才會漸漸的感受到葡萄糖胺對於關節的作用。目前研究上的建議,一天的劑量大約為1500毫克,最好在三餐飯後各補充500毫克,吸收上會是最有效率的方式。      

退化性關節炎在現在的社會裡幾乎成了人人都有的「老化病」,讓許多人認為年紀大了關節就一定會退化、長骨刺。其實,骨骼關節肌肉和所有的機器零件一樣,都需要好好的使用和維修,如果平時學會好好的「使用」你的脊椎、注意姿勢,在飲食上盡量攝取均衡的營養,就可以減少關節的軟骨過量的磨損,自然在年紀比較長了之後,可以免除許多不必要的疼痛!

延伸閱讀:

 

友善列印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