拇趾外翻怎麼辦?
很多人聽到「拇趾外翻」,都很好奇拇趾怎麼「翻」,他其實是從英文中”Hallux valgus”直接的翻譯,英文中的Hallux 是拉丁語裡大拇趾的意思,而valgus的意思是由身體的中線往外傾斜,所以直接的翻譯,就稱做為「拇趾外翻」。
通常嚴重的拇趾外翻都是經過很長的時間後造成的,除了大拇趾的關節側面會向外突出之外,還會造成關節腔裡黏液囊的發炎。我們的身上的每一個關節,都由韌帶、軟組織、關節黏液囊等構造包覆保護著,但是因為拇趾外翻的關係,關節位置錯誤,會加劇關節腔內的摩擦,所以負責保護關節的黏液囊就要增加厚度來保護關節。於是,就會形成關節紅腫、發炎的現象,而我們從外觀上看到的,就是在大拇趾的側面會有突出的囊腫,還有拇趾的趾頭往內傾斜的狀態。
拇趾外翻的定義,最簡單又直接的判斷,就是測量腳趾的角度。如果要更準確,就是去照X-光片來畫角度。但是如果是自己在家裡目測的話,可以大約估測大拇趾和腳底板內側之間的角度。這個也就是所謂的大拇趾的趾骨和第一根蹠骨之間的角度,原則上,正常的範圍是介於8 - 20度之間,超過20度,就是定義上的拇趾外翻了。另外的評估,會需要X-光片的輔助,來判斷第一和第二蹠骨之間的角度 (intermetatarsal angle),這個角度在8-12度之間算正常,如果超過12度,就是關節開始有變形的情形。一般來說,疼痛的程度,不能夠拿來當做評估的依據,這是因為大約有一半的人除了每天穿鞋子後會有紅腫的情形之外,不會有太明顯的不適感。而且一旦發現自己的腳有點變形,很多人會盡量購買材質較軟的鞋子或是乾脆穿涼鞋來避免擠壓,但是如果支撐不足,像是穿夾腳拖鞋,反而會因為足部支撐不足而讓情形惡化。所以即便沒有疼痛,如果發現自己的拇趾有變形的現象,一定要特別留意。
拇趾外翻的情形在台灣很普遍,在美國,根據國家健康統計院 (National Center for Health Statistics)指出,美國大約有百分之一的人患有拇趾外翻,隨著年紀的增長,發生率會愈高,15到30歲的人口中大約有百分之三的人有拇趾外翻的現象,31到60歲每一百個人就有九個人有拇趾外翻,等到超過60歲,高達百分之十六的人口都有拇趾外翻的情形。女性跟男性做比較,女性發生的比例跟男性比大約是2:1 到 4:1不等,原則上這個就跟女生穿高跟鞋有直接的關係。而這個數據,是居住在美國的人的情形,但是根據我的觀察,台灣人不重視足部的保健,所以拇趾外翻的情形又比美國來的嚴重。
看這樣的統計不難了解,要形成拇趾外翻,是需要花很長的時間累積而成,所以老年人的發生率跟年輕人比較起來就相對較為普遍。身體會有不正常的變化,就是因為受力失衡的關係。除了家族性的一些遺傳因子之外,穿高跟鞋一直以來是被認為導致拇趾外翻的最大原因之一。
的確,造成拇趾外翻的最大因素是足部壓力失衡,如果已經有拇趾外翻的情況,穿高跟鞋絕對會讓情形惡化,這一點是無庸置疑的。不過,並不是每個穿高跟鞋的女性都會有拇趾外翻,也不是不穿高跟鞋就不會有拇趾外翻。拇趾外翻最大的發生因子,是壓力失衡,而造成壓力失衡的原因,則包含了腓腸肌 (gastrocnemius)、比目魚肌 (soleus)或阿基里斯腱不正常收縮緊繃、足部關節錯位、前足內翻、腳踝不穩定、韌帶過鬆、扁平足、腳踝內旋等等。歸咎起來,就是當足部的狀態不夠好的時候,長時間不去理會他,工學上施力錯誤,就有可能發生拇趾外翻的情況。也因此,穿高跟鞋的確是會讓腳底的壓力集中在前足的位置,造成更多的擠壓和壓迫,但如果懂得選擇鞋子,也可以減少壓力不當的問題!
如果已經有拇趾外翻的情形,最重要的是抑制惡化。如果只是些微的關節位置錯誤或有長繭的現象,那還有補救的機會,但是如果一旦發生囊腫或骨骼變形的情況的話,變形的拇趾就回不來了喔! 更嚴重的情況,也會讓趾頭本身變形,形成所謂的槌狀趾 (hammer toes),這種變形,是趾頭的關節會向上彎曲,在趾頭的上方也會有長繭的情形,通常這一類的病患已經很嚴重了,就一定需要盡速就醫了!